我钟爱“诗人”这一称谓,毕竟,我的文学之路始于诗词。回溯往昔,那上山下乡的岁月里,我便开始了诗词的抒写,步入70年代,我的诗作便已“小有名气”,随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潮流,我在80年代毅然踏上了文学之路,正是诗词,引领我走进了这方文艺的天地。时至今日,我依然坚守着诗词的阵地,笔耕不辍,因此,在我看来,“诗人”这一称谓,不仅最为贴切实际,更蕴含着深深的亲切感。尽管在当下,“诗人”之名或许不再如昔日那般响亮,但我依旧以此为荣,为之自豪。
我认为,在国家高度重视秦岭保护、陕西省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宣传方面已取得扎实成果的基础上,应该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协同、全民参与”的秦岭文化推广新格局:一是创新生态文旅融合模式,打造“秦岭国家公园文化体验带”,通过开发集生态教育、文化研学、康养度假、非遗体验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产品,构建“游中学、学中悟”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使秦岭成为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窗口;二是提炼响亮有力的秦岭文化宣传口号,将西安“唐诗之都”的盛名与秦岭的自然资源巧妙融合,打造更具辨识度和传播力的宣传语,让秦岭文化深入人心;三是创作广为传唱的秦岭文化主题歌曲,创作一批旋律优美、歌词动人的歌曲,以音乐为载体,激发大众对秦岭文化的关注与热爱,让秦岭之美传遍四方。
古都西安,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典范,在追求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更加深知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为保护秦岭,不仅仅是在保护一座山脉,更是在保护“秦岭文化”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正是“秦岭文化”与“长安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辉映,才构成了西安独特而丰富的城市文化,也为这座城市的生态文化基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西安将继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泱泱华夏,巍巍秦山,古今多少风流名士歌不尽,山水之间极尽中华祖脉之泰然。秦岭承中华之祖脉,护万灵以共生,是中华文明的地理标识和精神标识,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
为了让全社会各阶层民众多角度感知秦岭文化、全方位欣赏奏岭美景、深层次了解秦岭保护的意义,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特别推出《对话·秦岭》栏目,通过专家视角、学者研究、民众心声,讲述秦岭保护的举措和事迹,聆听各界秦岭保护的故事。以图文形式,深入挖掘秦岭文化蕴涵的时代价值,讲好“秦岭故事”。在全社会形成“善待秦岭、敬畏秦岭、保护秦岭”的良好氛围,让世界看见秦岭,让秦岭文化走向世界。
联合推出